请携带爱情走进婚姻
然而,知道有这些麻烦会不快乐的人毅然而然的走进婚姻,爱上一个人并和他以及他的缺点过家族化的日子,是何等的勇气可嘉啊!
然而,知道有这些麻烦会不快乐的人毅然而然的走进婚姻,爱上一个人并和他以及他的缺点过家族化的日子,是何等的勇气可嘉啊!
最近确认一件事,好像是男女对待感情的区别。我一个朋友讲的,前不久他上学时一个喜欢他而他不喜欢她的女生突然又联系他,确认了彼此的近况,当然又说了些祝福的话了了。他说他是打心眼里祝福对方的,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另外一个人一直挂念呢?
但是就在昨天,他有件事确认对方是很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联系他,因为是朋友嘛。但是这个女生就不再理他了,还回了条言辞很绝的短信。他不知道为什么,既然对方是主动来化干戈为玉帛的,就应该大家以后就是朋友了,但是为什么误会还是没能消除呢?而那些祝福的话再听起来似乎杀声在耳了。
这可能是男与女的区别吧,也可能是爱与不爱的区别。男人似乎可以接受友情变质为爱情,爱情又变质为友情,而女人似乎有种感情洁癖。这可能是为什么这个女生一直放不开的原因。
而我觉得爱情跟所有的事业一样,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的,爱情是带着侵略性的,以实力求生存,这种实力有多种因素,并不因为你爱的多就占了上风。
爱情是不平等的,那么婚姻呢?
恰好在邦妮那里看到了解释,婚姻需要无限的妥协,无限的耐心,无限的理解。但是妥协,是相互的。不对等的意思是,所有的妥协,必须你去做,直到这间银行收支太不平衡,最终崩溃。
婚姻是在建立爱到平等的基础上的,爱到平等,一个公主和一只青蛙可以结婚,爱到平等,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爱情只有道德约束,婚姻却有法律限制,你没法强求别人的道德跟你一样高,而法律的基础却是人人平等。理想而稳固的婚姻,就是爱到了一样多,呈现出双赢的态势,只有心中没有了天平,才是真正的平衡。
而对于还在衡量的你,显然已经败阵,你得感谢他一直不爱你。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和一个永远不爱你的人,都是值得你永远尊敬的对手,因为他们对爱情、婚姻很有原则,这些人保证了你的爱情、婚姻的质量和档次。
《十二夜》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心理月刊》上说,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
婚姻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
处在第一重境界的夫妻,婚姻相对稳固。处在第二重境界的夫妻,婚姻比较稳固。处在第三重境界的夫妻,很少见到有离婚的。
第一次结婚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恭喜和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次结婚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
第三次结婚是在家族里,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
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亲友前来祝贺,唯一在场的是双方的默契。真正的婚姻,往往都发生在最后的两次。
在爱情的世界里,许多男人往往误解婚姻就是娶一个女人,而忽略了还要娶过来女人自身的追求,以及女人身后的背景;许多女人误解婚姻就是嫁一个男人,殊不知还要嫁给这个男人的习惯、性格以及这个男人背后的家族。
老道理,新说法,就实际操作而言,就是一堆废话。有人把上一篇的婚姻临床学看成上床学,也对,临上床前还是得学一学的。
青青终于离婚了,她从婚姻精神病院里出来,暂时恢复了智商。她拖了两年,尝试修补,但始终无法自我治疗。她在大学时就和这个男的在一起,偷偷结了婚,生了个女儿,早早向未来预支了一切,我们笑她傻她还不自知,她不知道在这场婚姻里她完全生活不能自理。她在奔向家庭的路上困难重重,得不到家庭的尊重,得不到亲人的理解,而她又不够强势,导致局面令她很难堪。
这个男人开始打她骂她,她的婆婆到处给她的老公张罗对象,她离家乡很远,对家庭太依赖,和朋友断了一切来往。没有人愿意提起她,因为要别人怎么帮忙呢,打那个男人一顿,然后带走她,娶她,这样的好事情是需要花价钱去培养的。
在爱情里只注重性功能是不靠谱的,婚姻的功能显然超出我们的计算,对于我们来说,也无法将付出与收获做一个绑定。我们应当做婚姻的医生,而不是默默躺在手术台上当一个病人。我看到了不好的结果,也看到了正确的手术操作,现在希望它有一个好的开始。
小姨电话来,说了一些家里的事,大意是表弟要结婚了,眼下缺一些钱。小姨家是盖了楼的,但是女方并不满意,而且不喜欢跟父母同住,便要求要结婚就得与父母分家并在县城买房子,小姨负担买房费用的80%作为聘礼,其他部分两人自己努力。
我很欣赏这个女孩子,一听就有经济师的头脑(利害思维,赌徒心态),而且善用谈判心理(设好底线,不作妥协),甚至在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道路上有点蛮不讲理六亲不认。这种掌握了主动权的新女性开阔了男性思维,她们更懂得如何经营婚姻,甚至会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情况的发展是这样的,表弟父母要拿出聘礼的钱得先把自家的房子卖了,但是分家之后,可能无处可住,恐怕表弟父母也不耐跟他们同住。而表弟自己打工所挣的一些钱(可能只够买房款的20%),全都在女方手里,表弟即使想减轻父母的压力,女方也不会让钱左兜里进右兜里出。
女方的理论依据是,父母应该为儿子的婚姻有所负担,不与父母同住是为了保障家庭的幸福,不想因为这场婚礼消耗掉太多的自己的钱是为了保障小两口日后的生活。
这是合理的,跟别人不同的是,我完全理解并愿意给予有限的支持,即使它不太合情。
想起电视剧《神话》里的一句台词: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不要把忧愁放在心里面太久。套用一下,在这个房子只涨不跌的年代里,不要把感情放在心里面太久。
我要说的是,既然和商人谈生意,我们就得按商业规则来谈,和商人玩感情,那你就挂了。
给表弟父母的三条妙计:
一、可以接受卖掉老房子,自己住更小更差的房子,甚至可以无处可住、寄人篱下,但是两人结婚必须做婚前财产公证。
二、两人若结婚必须保证不离婚,若离婚,两人共同向父母赔偿违约金若干,以及赔偿两位老人的精神损失费若干。
三、按出资多少,房子的所有权归父母,房本上必须署父母的名字,同时作为最大投资方,父母有权将房子收回,父母亦可根据小两口的表现作出权宜处置。
给表弟的三点忠告:
一、不要受任何人的威胁。当然不是鼓励你去斗狠,不服软,而是在某些关键的当口,不要受人所制,别人越是主动,你就越不能被动。太容易得到和太容易失去的东西都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就是错误的。
二、婚后财产不包括父母的财产,哪怕以后是你的,婚后照顾父母倒是一个儿子理该继承的财产,尽管这不合理,但反馈给你的却又是合理的。
三、永远不要被结婚。当然我很欣赏这个女孩,也鼓励你们结婚。我说的是,作为一个男人,你得拿主意。
赴了一个不愿去的饭局,没办法,话是要说的,故事是要听的,大多数就当做童话来听,不要去追问,甚至别疑惑,预先准备好大把的台阶,在觥筹交错之际给自己留些厚道。
有人借机喝高了,明显有些冲动,走到洗手间,点上一根烟,弥漫了一圈之后就再也抑制不住了,哭诉其家庭生活的不幸。事情都是那么个事情,情况都是那么个情况。活该,我脱口而出,又觉得很不妥,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又显得娘娘腔。
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学习大妈们调解邻里纠纷的手段,挖掘自己的痛处,抢先把自己打爬下,你瞧我多不幸,跟我相比,你多幸福,说到最后自己也动了真情,于是换他来安慰我。
很多时候,我们能活下去的动力恰恰是看到了他人的不幸,悲天悯人的劲儿上来了,优越感就油然而生,骑马的看着走路的,穿鞋的看着光脚的,就好像看到了北京的金山上光芒万丈。
与他相比,我有幸未婚,是天边的流云,是墙外的齑草,显然不是很好的倾诉对象,墙外的世界很大,墙内的红杏也很诱人,但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后果自负,与人无尤,这是所有霸道的契约里不入眼的蝇头小字的一笔。婚约也是一样。西方人举行婚礼都要上帝见证,手摸圣经,说出“我愿意”,说明爱情、婚姻是一种信仰,是精神层面的。而中国人结婚自古以来还要搭上拜高堂这么一条,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物质层面的,意味着婚后要赡养双亲、孝敬公婆、礼让叔嫂。两个人干干净净的爱情,结果非得牵扯进一些无关人等,在婚姻这座围城里面,他们是九门提督,是御前带刀侍卫。
围城很大,很诱惑,像故宫,但是进宫未必当皇帝,有可能是做太监。
但是因为原始的冲动而揭了皇榜,就应该知道权利要少要一些,责任要多担一些,看出这吊诡的契约里头的那行蝇头小字:后果自负,与人无尤。否则,你再哭诉时,别人是有义务说一句“活该”的。
当然,爱情、婚姻还是应当很美好的,还是要有信仰,要神前许约担心天打雷劈的。最要紧的是,别学李自成进城,光想着去享受福利,还是要勤学苦练,夫妻双修,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