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情怀都是诗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片名叫《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有点长,但是符合宫崎骏的习惯,名字似乎对于宫崎骏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像唱歌要有个对象一样,只有对一个名字倾尽感情,下笔如呼唤,故事才如此动人。
虽然导演是米林宏昌,但宫崎骏是编剧,因此影片延续了大师的叙事特色,那就是色彩绮丽下的静,大树、草地、森林、藤蔓、花猫,那种色彩非常自然,又非寻常所见。人物也非常自然清新,富有性格,工笔细描,融于现实又有爆点,尤其是心理刻画细腻得叫人心疼。这种非常写实的风格已经使宫崎骏的动画超越了动画本身,尤其对于生活在钢铁城市的人们而言,那些纯粹的浅淡的情感足以疗伤。
实际上,我们通常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不是剧烈的、猛然的、歇斯底里的,而是那种淡淡的哀愁,不知源自哪里,不知什么原因,似墨水在宣纸上蔓延开,悄然抵达,你才知道,人心其实是浅浅的,哪怕那些伤看起来很深。

影片的脚本很简单,借物的小人家族搬家的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漂泊感的折射,寡言的父亲、神经紧张的母亲、情窦初开的小女孩,患病的少男希望提供帮助,但总有搞破坏的老婆婆,最后他们在经历中成长。有人评论说这个故事单薄格局小,缺少点什么,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影片在心理描写上已经很出色了,满满的少女情怀。好故事并不在于写得多么宏大,而在于它所表达的丰富的表达了出来,这就够了。

杨过和小龙女

凫水到时间的上游
养一碗莲花
变成安静坚定的人
突然就懂了爱的心法
武功销魂已不再重要
情深不寿
没有什么比在一起更美
他和她走完一个世界
用十六年写一个想字
这世上总有一段感情笃定是对的

6.19

历史就是知识

关于1959年,亲历者我奶奶讲了很多故事。她说,我有个叔叔很懂事,有点吃的就先让给大人,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在那个饿疯了六亲不认的年代,这孩子在心坎里疼人。有一回,家里实在无米可炊,我奶奶打发我爷爷去娘家借一斗米,我爷爷一早去的,半夜才回,因为怕白天被人抢了。我爷爷带回了一些谷子,我奶奶和叔叔一起舂米,叔叔高兴的说,我们一家人再也饿不死了。
第二年,我叔叔还是饿死了,时年6岁。

上面这部影片叫《夹边沟》,从那一年到以后,时间把很多人都遗忘了。

相逢相失两如梦

如果不是记忆作祟,你想不起那些曾经很重要的人物,会真实地活在思维爆炸后的异次元里,具体反应就是轰然一下就毫无征兆的出现了,带着往事旧情出场。落落情绪,无非是因自身而起的小悲小戚,你我没有多余的爱相赠,任何主动都像是施舍。
友谊、爱情这样微末的东西,曾经美好得一塌糊涂,精致得没有一句粗话,直到心中释放出魔鬼。社会化的圈子是腐蚀剂,除你之外别人都是天敌,遁无所遁。坚信过去不曾欺骗我,是我对未来燃起热望的Libido,是黑暗楼道里的一只Zippo,以期用它来看清角落里发亮的眼睛不是魔鬼。
人世里各自已变得丑陋不堪,男女皆颜色凋敝,所以相逢相失两如梦,但愿永不相见,善意如此。我们都知晓窗外的世道,所以坚持不把所有的窗户纸捅破。绸缪处,两心相同。就让美好的留在异次元里吧,它们会在将死时为你放一场电影。

不要习惯代表谁

在我国,不管你带不带表,总要被代表,而我们都被人代表过的。在没有实现民主的社会里,这样的代表总像是摇签摇出来的。比如五道杠少年的新闻,总有人站出来说风凉话,无非就是几点:
1、此少年一副官样。我觉得这是大家嗤而攻之的主因,从中可见我国的官场典型足够深入人心,群众观瞻之后引起反感恰恰说明当官的形象的确被一小撮腐败份子糟蹋得不像样,如此“官”感戳痛了一部分人的神经。
2、此少年爱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而不是《楚天都市报》的娱乐版。如此灭人欲被一部分人当成笑话。
3、此少年佩戴五道杠。这个太拉风。
我是带过三道杠的,权利那是相当大,比如可以任命路队长,负责升国旗,开会坐在主席台,那是相当的神气,在小学校里面那是最大的官。不知是为什么,我还从家里箱子底翻出敏感词语录来,当然,完全不懂。那时作为电视儿童的我,不但看《新闻联播》,甚至连广告我也不错过。
相信大家也在桌子上刻个“早”字,读课文时心里也默念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看那又怎样呢,是否违反了儿童发展的天性呢?非得热爱娱乐版、体育版就是正常的么?非得像其他孩子一样就是正常的么?非得像你曾经一样就是正常的么?难道因为自己年少过就可以代表现在的少年么?

只要不是智商有问题,我们都会变成一样正常的人。面对畸形社会,黄少年不必心生烦恼,矫枉过正。

暴力无出路

本拉登的理想主义绝对不能与切格瓦拉相提并论,因为切是个真正的军人,真刀真枪的打硬仗,暴力革命是为了终结暴力统治、推行民主思想,他的革命崇高精神和浪漫情怀激励人心;而本拉登的理想主义后来变成了不择手段的恐怖主义,不择手段意味着不讲原则、不计后果,无论是敌是友,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瘆人的。
暴力体现为控制欲,说到底就是个利益问题,因为人的贪欲和上天的不公平,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个生存食物链的问题。
暴力从来都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但是暴力一直以来甚至一直往后都有极大的市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学问题,有压力必然有反抗力。而不想再有压力,就要把敌人彻底打爬下,让他再无力。这就是以暴制暴的思想。
但是,把敌人打爬下,还可能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个站起来,所以要一棍子打死,这就是斩草除根的思想。
即使斩草除根,其影响、形象也会流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心灵里生根发花,这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思想。

所以,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都没有出路,对峙只会把仇恨的网结满天空等待谁先露出那个脆弱的罩门,彼此尊重、终结暴力才是文明的出路。

各种情怀,各种美好

习惯被动,习惯起用否决权,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讨厌呢?一面想有得选择,ABCD多得像满汉全席,一面挑剔到底,像个把菜拨得满桌都是的小妞,直到你主动不小心把那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说出来,演一场预谋的欢喜。
父母都是怎么过来的呢?似乎一辈子都没有真的放下心来,尽管经历了许多事,仍然为子女所经历的事担心。生命是一条水深火热的河,取蜜必然得蜂蜇,没有人会不留下阴影体面着幸福。妈妈,从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坎坷的人生也不是最坏的人生。
结果通常是对面山上那颗闪闪发光的宝贝,寻找的途中跌倒在泥土里,满腿的蒲公英,等跑到那边山上遍寻不着时,一望对面金光闪闪,于是开心的笑起来,不至于后悔。
那个最美好的梦,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去实现它。

小侄子生日快乐!

去哪儿

读万卷书有读万卷书的眼界,行万里路有行万里路的狭窄。知行合一是件难事,一天格一物还不把人格成格格巫?书有得读,路走不完,轮椅上的霍金比朝游碧海暮宿苍梧的徐霞客还能放眼宇宙茫茫、时间尽头。
我喜欢孤独的旅行者,也喜欢一辈子窝在一个地方的土著。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从没有坐过火车,因为他没有出过远门,半生紧紧地团结在这个城市的周围,你问他为什么,他说没有必要也无需要。
我还认识一些人,他们是打死不挪窝的,比如工作吧,如果不是原先的事情黄了他就准备干到死,他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不抛弃、不放弃,永远一条心。
我还看过一些电影,当一个熟悉的环境被改变之后,一切顿生破败之意。比如《饮食男女》家庭之变,比如《游园惊梦》过往之变,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情之变。不再住在一起,不再玩在一起,不再搞在一起,摆明了是悲剧。
变,无论结果怎样,开始往往面目狰狞。

在一个地方可以长时间待下去的理由,其实就是熟悉和方便。一成不变,其实不坏,人喜欢回忆是因为以前走的太快了,品味未及。但是一旦决心改变就要有建立的勇气,经过离散分合,才能变成一个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