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时间和你都很远

  看《莲花》我会觉得路程比时间有意义。时间对我们来说,只是消磨的肠胃,只是一种萃取抑或过滤的手段,其实他本身不跟随我们,有的时候或许,并不存在。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到底同什么有联系,同什么没有联系呢?    
  其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暗和的因果关系在逻辑的表面之下,无处不在。因为逻辑是理性的产物,而因果,有时候仅仅依靠感性。   
  所有的诗人都在完成着对世界的占有。一边大吵大闹着要这个要那个,一边因为世界对他来说实在太大因此不能全部霸占而哭泣不停。我以为,刘亮程其实是个诗人。他的确是。
  我第一次是在《南方周末》上看到的,1998年,记得很感动。在如今影视剧将文字全都逼向都市和爱情的时候,那些乡土的段落就像一阵清风,桃花源记,豁然开朗。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他完成了对他的村庄的占有。麦子、马、门、蚂蚁、男人、女人、房子、风、雪、名字、生和死、血缘、树木、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一个名叫刘亮程的人的笔下有了归属。它们从此姓刘,就像每一个作品都有父亲一样。不仅如此,它们还被赋予了灵魂,又好像是作者将自己的灵魂分割,安放在所有这些东西的身上。因此,村庄,只成为一个人的村庄。  
  这个村庄往往是沉默的。但并不是无声的。只有沉默才是散文的力量所在,是诗歌的力量所在。散文和诗歌不需要喧哗和嘶吼。也不需要争辩。用别的尺度来衡量散文和诗歌是错误的。它也不会和你争辩你的错误。
  刘亮程把自己变成了麦子、马、门、蚂蚁、男人、女人、房子、风、雪、名字、生和死、血缘、树木、时间和空间。他就是这个村庄。沉默是村庄的本质。沉默是思想的本质。

More...

遇见几米:天使流连的华年

  我的一个学生小静,有一天拿出一本书给我看,是几米的《布瓜的世界》。
  几米的绘本,更多的是色彩的暗示与文字的力量,要是放到喧闹的现实中去,或许还有点矫情。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那些斑斓的画面与错落精致的文字描写心理太多了,过于深刻,也许会将人引入另一个通道。
  我即认为过多的阅读是不适合的,况且,对于一个天使一样纯真简单小女孩,太超脱未必是好事。
  但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多,我们总是以现时己身的体会来作判断,未必正确。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会走上一条看似正确的路,但过了那时那景,回头看这条路又会是正确的吗?或许,正确的只是我们作出的选择,而不是路。
  其实自己看得并不多,也并无欣赏得了的艺术细胞,只是喜欢那些简简单单的句子,以及微微的怜悯与豁然。
  在城市里面待久了,人容易变得感觉迟钝。几米的好处在于他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提醒我原来曾经存在于自己心中的那些美好的东西。
  看到网上有人批判几米,说是快成小资的代表了。我晕,这年头,就不许人家有点俗气些的喜好么?——虽然我不认为看几米很俗。俗气的只是可怜的在城市生活的我们。这种文不对题的侮辱仿佛顷刻就把我一直坚持和热爱的东西统统破坏掉。城市越来越大,个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拥有的,其实就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过是好像电影里连镜头都扫不到的卑微角色。朋友说,在北京这个城市,想得出来的娱乐消遣就那么些,好吃的餐馆也就那几家,所以无怪乎每次想起来要干吗的时候总沮丧的发现到处都已经人满为患。

More...

Laputa:埋藏纯真心灵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已经看了N遍,每一次临近都会陷入其中。我曾经发狂的收集了宫崎骏的全套碟片,算是个小小的发烧友,那些唯美的画面和不经意被放大的细节,融合久石让天才般的音乐,扣人心弦。除了他的日本人身份,我没有不喜爱他的道理。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前面所说,我们从前遭遇的一切,都将是日后生活的某一元素。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宫崎骏我这辈子也无法写出什么理性的文字。他所中意的那些视觉元素,翻来覆去把玩的那些人性主题,乃至那精美细致的画面,那些花哨蒙太奇的缺席,那些至真至纯的人物,那些天马行空却独有温馨的情节设计,那些花草那些白云,那些山谷那些阳光,那些憨态那些稚气,没有哪样不足以让我怦然心动,每次相遇都在意料之中却总又始料不及,每一处音乐跌宕起伏,每一个神态变化万千都能让我感到温暖或是哀伤,最质木无文的桥段都能让我莫名感动,久久回味。
  影片一开始字幕起于天空,画左的微风女神芳唇轻吐,白云飘动。然后是地面,白云,风车。村民正借助风车提供的能源埋锅造饭,炊烟袅袅,一切都那么古朴安详。然后是各种原始的如达芬奇时代的机械设计,伴随那样令人舒畅的音乐,各种飞行器,慢慢腾空而起。然后是岿然大城悬浮空中,一片片随风漂移。再然后电闪雷鸣,城堡崩塌落地,人类也重归大地。画面再度回到微风女神轻吐的芳唇,再回到地面,风车,炊烟,这回造饭的则是我们的主人公——牧牛的小女孩希达。
  人类对于天空的向往,几千年来的光荣与梦想,欲望与野心,整个故事的背景与主旨,只用几个画面便勾画了了,画外不着一词,只有音乐静静流淌。什么是诗,这便是诗。什么是大师,这便是大师。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部拍于80年代的片子,没有任何电脑特技的痕迹,却能让人深陷其中。这或许就是大师的区别。
  云雾中的拉普他,他面对着她仰起的脸,明亮奕奕的眼,在一汪最纯美的蓝中缓缓而升。
  始终觉得他的电影是给成人看的儿童电影。梦境中的金色麦田、蔚蓝天空、飞行、少女、童年、自然、失落的文明,这些便构成了成人内心埋藏的儿童世界,一样样都那么熟悉,却又美得那么陌生。
  他让人们怀念起那些童年的纯真梦想,那些幼稚的担忧和感伤。
  《天空之城》是一部非常大气的作品,虽然穿插了不少童真有趣的情节,却始终令人有一种超脱、心旷神怡的感觉。无论是拉普他本身的宏伟与唯美,还是年少主人翁小杰与希达的感情,都让我感慨不已。移动的画面看似不着粉墨却又深深烙印着生活姿态的诸多元素:善良、勇敢、忍受、帮助、坚强、爱和执着……

More...

疯子贝多芬和旋紧的《发条橙》

  前面说每个女孩都曾是三毛,只不过后来都慢慢变成琼瑶了,前者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后者是天使坠落人间,前者是生活的感性,后者是感性的生活,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情绪。
  我们前面遇到的人,我们后面都会提及,生活都是有选择性的生活,有时候偶然想起都只不过是覆盖前面的记忆。
  关于贝多芬,小学课本里提到盲女的《月光曲》,可能是最初的记忆。看宫崎峻的《大提琴手高修》,壁上挂着贝多芬的遗像,不情愿的接受猫咪、布谷鸟、小狸猫及小老鼠的帮助,慢慢领悟到如何用自己真实的感情来演奏。那个胖胖的狸猫对高修说,不要只拉那个冯露德维西贝多芬的,我喜欢听舒曼的,要柔和的。真有趣,呵呵。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http://www.feedsky.com/challenge/art/70609/feedsky/bbsugar/~/gtsp/zt2/581a1/lnk.html


  但是提及贝多芬,要说的却是一部电影——《发条橙》。正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就是《命运》撑起那些令人倒胃的野蛮场面。或许暴力和恶是人的本性。
  导演库布里克这个老头子真冷血,用如此旁观者的心态去直接描述一个“上了发条的橙子”。
  一个极具真实感的犯罪现场,演奏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什么东西可以顷刻瓦解所谓的,其实一文不值、脆弱无比、并且是被上了“发条”的“价值观”。

More...

每一个女孩都曾是三毛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她说,我们不嫁给灯,我们嫁给生命,而这个生命,不是只有一个面相,这条路,不是只有一个选择。
  她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她说,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那个孤独的女子,那个朋友满天下的女子,那个追逐自己的灵魂,将万水千山都走遍的女子,那个被爱的女子,那个爱人的女子。她大笑,她大哭,她停留,她不断地离开…… 
  文字间,看到她的善良,看到她的软弱,看到她的亮色,看到她的阴影,看到她的体弱多病,看到她的强悍坚韧。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每段记忆都有不同的注脚,那凝诸笔端的一个个字符,何尝不是经过选择?你知道的我,缘于被选择的记忆。不过,我喜欢这段被选择的记忆。我无意于了解被去掉被埋没的部分,我只知道,我看到的,让我感动。
  读三毛脑海中会常常浮现,黄昏的大漠,踏着凉鞋的东方女子,放纵的大笑,与风共歌,与沙共舞,穿着牛仔裤,背一袋干馒头走遍全世界。三毛在文章里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少女时代,与荷西的生死爱情,与陌生朋友的赠予互助,还有父母之间的支持鼓励。其实在她的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人生的洒脱,热忱的宽容,懂得了爱情的真谛和最终还是不能燃起的希望。

More...

全世界最温暖的人叫外婆

  我本来想到的题目是"全世界最温暖的称呼叫外婆",可是我又觉得外婆不能只是一个称呼,她应该是铭刻在心底的一个名字。尽管大多数人或许和我一样,不知道外婆的真正姓名,她们或许叫李黄氏,或许叫周王氏,又或许叫马老太太,但是在某个温情脉脉的梦里,她始终叫"外婆"。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其实我以前也不太喜欢韩国电影,总觉得韩国人的表演夸张的过火,比如《金三顺》,比如《宫》,又比如万人空巷的《大长今》,好比老蜂农的蜂蜜,看着好看,闻着好香,尝一口腻死个人。
  但是电影《外婆的家》是个例外。看这个片子是上大学某个通宵的夜晚,把小网吧的电影硬盘翻遍,昏昏睡睡中无意间点开了它,开始很平淡,有些像国产片(后来的潘长江演的那个《别惹小孩》,我认为是一种抄袭),要不是无聊至极,可能马上就会叉掉。但是有幸我看了下去,在周围一片呼噜声掺杂着CS爆头的声音里,在那个臭气熏天严重缺氧的小网吧,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泪流满颊。
  这是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影片。整部影片是淡淡的感觉,看上去很干净,但是看过之后,给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对亲人的感情一强烈的震撼。影片故事完整,细节充实,人物感情真挚,人物关系转变合情合理,在细节的推动下,故事进展合理。它的内在语言直刺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
  下面整理自网络上的影评,这么多,自己可写不来。
----------------------------------------------------------------------------------------------------
http://www.feedsky.com/challenge/art/70609/feedsky/bbsugar/~/gtsp/zt2/b7392/lnk.html

More...

云端之上,俯望大海

  带我去月球,知己都在远处。 
  对于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知己会在一百年后出现。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问一个相声演员,说你相声表演的这么好,你爱人一定天天笑吧。他说,没有呢,结婚这么久她只笑过一次——当我存折上超过5位数的时候。 
  自从人类产生精神,便被物质所累,一方面苦苦需索,一方面欲求不满。在钱钟书和张爱玲的书里,几乎都找不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有的是狂妄、无知、算计、自私和贪欲,看完之后没有一个好人,但又似乎处处都是自己,处处都是皮袍下掖着的那个黑翅膀的天使。因为生活就是一场苦斗,一场还孽的因果报应。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为了比赛,嘎嘎~~~------※※※/ 
http://www.feedsky.com/challenge/art/70609/feedsky/bbsugar/~/gtsp/zt2/63496/lnk.html


  1998年,我高中,那时除了发奋读书我没有别的信仰,那时没有mp3,没有cd,没有音乐,没有朋友,没有时间。第一次听到雨生的是《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声音清脆高亢、曲折流转,我问这个女的叫什么名字时,他们告诉我叫张雨生,是个男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在那时四大天王还余温未熄、王菲如日中天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 
  当我知道他的时候,世上已没有这个人,就像很多的不可追寻,当你偶然拾到一块玉,面对他的哀宛苍凉,未必欣喜。只是一起经过,那些声音在云端之上,俯望大海,海的表面,风平浪静,因为情感的内敛,海的深处,波涛汹涌,因为内心的挣扎和呐喊。每每想起总是历久弥新的珍贵。 

More...

英雄都是一个个让人心疼的名字

  好莱坞不乏烂俗的以个人英雄主义为题材的电影,比如取材历史的《特洛伊》、源于古老传说的《魔戒》、以及后来受侏罗纪影响的《金刚》。当然它的烂俗是归根结底的,无可否认的是那些气势恢弘的场面和让人撕肝裂肺的唯美镜头。对于创作者来说,观众和读者就像他的情人一样都是很容易被打动的,只要造出足够大的声势,剧本足够简单,情节足够感人,画面足够漂亮,特效足够眩目,目的足够直接。好莱坞深谙此理。
  /※※※※------点这里,给我投票啊!嘎嘎~~~------※※※/
  电影打动人的往往都是某些个情节,张艺谋也说,观众看了我的电影,倘能记住三分钟,我就谢天谢地了。
  我要讲的是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现在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在刑场上华莱士以全身的力气喊出freedom那一刻,以及不能忘怀的他被割掉的小JJ。英雄嘴里喊出来的自由,以及敌人触目惊心的残忍,像烙铁一样刺进皮肤里。英勇就义那是英雄的行为,三国里宁死不屈的战败者,哪怕武艺差品行坏,都是要得到厚葬的,相反,武艺高超生前一呼百应的,一旦投了降,立马就降了三分身价,就像吕布,死就死了还晚节不保,又比如天平天国的李秀成,不是像陈玉成那样不屈而死,而是在为曾国藩写下几万字的自白书后被突然处决,留下忠王不忠的骂名。
  当苏格兰风笛的声音奏响,镜头像戴在鸟的翅膀上一样,幽雅地掠过藏青色的山峦,白雾从小河上升腾起再散开,镜头不断地拉近,树林间出现了人马的影子,电影就开始了。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此时响起:“我将为你们讲述威廉姆华莱士的故事,英国的历史学家们会说我在说谎,但历史是由处死英雄的人写的……”在父兄的葬礼上,小华莱士在众人的怜悯中没有说话,一个人默默的感伤。更加年幼的梅伦一直在关注着他,当众人都离开的时候,小女孩挣脱了母亲的手,从平静的土地上摘下了一朵紫色的蓟花送给小华莱士。当他接过花的时候,那是我在电影中唯一一次看见他的眼泪大滴大滴地流淌在眼眶之外。他的眼泪可以忍受看到被吊在房顶上扭转着苍白面容的尸体时恐惧,可以忍受失去至亲时的莫大悲痛,却承受不住一朵野花的关怀。说是宿命也好,他们此后的人生便因为这次的邂逅谁也逃不了对方的宿命。长大成人的他们在曾经的小村庄重逢,在教父的见证下秘密地完婚,在月色树林中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成人礼,一切顺理成章而无限平静。正如华莱士所希望的那样,他希望过着平静的生活,成家、娶妻、生子。本来我以为他们的爱情会更加长久和轰烈一些的,没想到却因为梅伦被英国的军官割喉而死而让他们的梦想戛然而止。 
  失去了爱人的华莱士再也找不到平静的可能,心中注定属于英雄的抗争和对自由深深的信仰让他成为了神话般的领袖。我看到的苏格兰的男人们是穿着裙子上战场,光着屁股挑衅,光明正大地侮辱敌人的。为了所有的人而抛弃了自己的人就是英雄。成了英雄以后的华莱士用脑子打仗,用身体屠戮,捍卫自己除去爱人后最后的信仰。马背上的人生荡气回肠,刀光剑影中的铁血柔情热烈。 
  在金属的铿鸣和溅血的战歌中,因为错信,因为背叛,因为脆弱,战场成了坟场,还穿着苏格兰裙的尸体互相压着,插满的刀剑,被骑兵的马蹄碾碎的脸。妇女们在悲伤地寻找无数相似的尸体中属于她们的丈夫、兄长、儿子、父亲,无限悲凉残酷。有人说,无数的生命被层层叠叠的沙土埋葬,直到沉陷到大地是最深处,一切的感情和生命一同消失。历史的代价是惨重的,人类用血铸造辉煌,用血铺垫和平。 
  华莱士最后还是义无返顾地去奔赴用死亡换取的赌注,在最后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他对爱着她的王妃说:“每个人都会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的活过。”独身一人的时候,在死亡前在狱中的最后一刻,他也会祈祷:“我很害怕,赐予我力量去面对死亡吧!”因为他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在莫大的痛苦中将自己的信仰和尊严捍卫到最后。当英国的人民把他当作叛国罪人一样唾弃,为他的即将死去而欢呼,当他看见刑场下儿童对着他的死而微笑的时候,我知道那样的无知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当他饱受疼痛,在生命的最后,深深地吸满最后一口气,在众人都以为他请求开恩的时候,他用一生的力量大喊了一声:“freedom”。十年前,也有很多人曾经为这样的一幕哭过。这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华莱士终究是死了,曾经两度失信的布鲁斯在阵前对着苏格兰人,深深地吸一口气,喊道:“你们曾经和华莱士一起流血!”他抽出长剑来,“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流血吧!” 苏格兰高地人振奋了,他们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叫喊声:“华莱士——华莱士——”于是,他们打得如诗一般美丽,打得一点都不失苏格兰人的面子,为自己赢得了华莱士同样信仰和追求的自由和胜利。 

More...